红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十七章故人,重生之丐女小地主,红粟,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快更新重生之丐女小地主最新章节!
裴旸接掌讨逆兵权,包括吴小桐在内的人,几乎没有人看好他。
自从叛军出了个傅公子之后,齐军就连战连败,士气大挫不说,消耗也极大。哪怕齐军背靠物产丰富的江南半壁,却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组织起有效的反击,更不说大胜捷报了!
但世事无常,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正月里,齐军在庐州大败之后,两军居然都没有继续作战,都按兵不动,调整起来。
二月底,徐褚从北边打探了消息回来。叛军……或者应该称之为宁军。傅公子收拢了叛军三股势力之后,仍旧拥惠王之子,只有七岁的亓惟承为帝,国号宁齐,定都原来的京城顺天府。但是为了区别方便,百姓们都称之为大宁。
拥帝定都之后,傅公子刀锋北向,一路向北扫荡,短短一个月,就将顺天北的大片疆域拿下,宁齐朝局势渐成。
收拢了北地数省之后,大宁国开文武双恩科,招募人才,又宣布减免赋税,休养生息……
种种措施,立足长远,安抚民心,吴小桐得到徐褚打探回来的消息后,愕然半晌,免不了感叹一声:傅公子志向高远呐!
不管大宁和大齐有啥措施,只要不打仗,百姓们就得过自己的日子。双溪镇,吴小桐,也不外如是。
二月初,育秧,二月末、插秧,各种杂粮、蔬菜也陆续下种。山上的草木返青,孩子和妇人们又上山了,采摘野菜,挖取春笋。早晚的,小臭儿和拴住又往河里下了鱼篓子,捕捉鱼虾,却不是为了解馋,而是挑拣分类,送到镇子东头的养鱼池子里豢养。这些养鱼池,去年已经用了一年了,收获很丰厚,过年时,每一家都分到了鱼。
进了三月,地里的秧苗长势良好,麦苗也郁郁葱葱。天气有些旱,挖了两年的沟渠水利派上了用场,麦田都顺利地引水浇灌,还趁机施了一次追肥。
三月底,田里的活计少了,暂时的小农闲,那些刺儿头、犯错的辛苦了一冬一春备好的石料和竹子、木料派上了用场。
吴小桐安排人将一片片烧毁的废墟清理出来,又规划一番,然后雇用人手开始盖房子。一排一排的房子,同样的尺寸,同样的规制,整齐崭新,赏心悦目。双溪镇就如春天的山峦,褪去了冬日的萧瑟,换上了一片蓬勃。
一个个小院子盖好了,吴家开始售卖房屋。
流民们大都身无长物,卖银子自然不行,于是吴家推出的就是工契,以工买房。一套三间正房带两间厢房,还有独立厨房、茅厕的崭新小院,只需要一个青壮男人签下十年的工契就好。家里青壮多的,两三年就能偿还完的也有。当然,那些只有老弱的是买不起新房子的,吴家就又推出了修房办法,就是维修旧房,给那些只有老弱的流民家庭住,收取的费用也低,只要孩子或者老人能够做些活计,比如打扫,比如放牛,比如割草,两三年也能还上债务。
还有那些孤儿孤老,孤儿好办,直接由吴家收养,自然身契也签了,抚养费长大了慢慢偿还即可。孤老则在镇子中选了个大院子,修缮之后,把孤老们集中在一起,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吴家出粮养老。六十岁以下的,则可以去吴家领一份力所能及的活计,就有报酬,吃穿都有了。
这一番安置措施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不是一蹴而就之事。
三月底到四月底一个月,修建的新屋安置了三十多户,旧屋也修缮了一遍。赶在五月雨季来临前,将所有屋舍都弄好了,让镇子上的人都有了遮风避雨之所。
五月初,麦田里的麦子黄了,因为种的麦子不多,人手也充足,收麦没有费事,一天就收割完了,然后有人去场院里晾晒打场,也有人开始耕耘麦田,种下大豆、芝麻等秋季作物。
吴小桐则日日关注着菜园子里的几株植物——年前她去霍山县城的时候,意外地得了五六块红薯,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一冬天,这会儿种出了三十多棵红薯,也有一小畦子。
霍嬷嬷不懂稼穑之事,吴大壮家的和吴江家的几个却是种了多年田的,都很好奇吴小桐种的是什么,看着跟山上的野藤蔓子差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吴小桐日日瞅着,跟眼睛珠子一样稀罕着。甚至为了种这些东西,吴小桐还亲自跑去河滩里挖沙子,又用筛子细细地过了,只取最细的沙,混合了山土,还第一次不怕脏不怕愁地挖了腐熟后的鸡粪拌在里头……
这一日,吴小桐又一大早就跑去菜园子里看她的宝贝红薯。
突然发现有一棵红薯苗有些萎蔫,吓了吴小桐一跳,然后仔细寻找原因,竟然从红薯根部找到一个虫洞,拿了小铲子挖了半天,吴小桐找到了一个黑乎乎怪头怪脑的虫子……几个已经开始膨大的小红薯都被咬坏了……把吴小桐心疼的不行,对这些虫子恨极了,就跑去跟一些老人取经。然后才知道,这是一种叫蝼蛄的虫子,专门咬植物的根……原因却让吴小桐哭笑不得,这种虫子又名粪虫,喜欢在臭烘烘的粪堆里活动,吴小桐给地瓜苗下上了好多鸡粪,结果把这玩意儿给招来了。
咨询过后,吴小桐也没从那老农嘴里讨到克制这种虫子的办法,不得已,吴小桐发了狠,缠着老苍头要了一包低毒的药粉来,划开红薯苗的根部,把药粉撒进去,效果立竿见影,之后再没有红薯苗枯死的状况发生了。
秋日,水稻收获的时候,吴小桐也收获了她的第一季红薯,三十几棵红薯,收了将近二百斤红薯。
大块的吴小桐不舍得吃,只挑出了一小笸箩小块的、破损的红薯晾上,其他的整齐的红薯都被她送到地窖里,用细沙储存了起来。
小红薯晒了十多天,皮儿都发皱了,吴小桐才让徐寡妇蒸了。失了水分的红薯,蒸熟后却甘甜可口,把人们着实惊艳了一番。
水稻收获,又到了种麦子的季节。
接着,山峦变色,金黄赤红,色彩斑斓,秋天到了,又过去了,冬日来临,雪花再次飘落……
一年,匆匆过去。
秋收秋种之后,冬闲季节来临,双溪镇的人们却没有猫冬的习惯。搁下锄头,又开始盖新房,修路、挖渠、修梯田。
这一年,齐军和宁军相安无事,竟有些划地而治的样子了。
百姓们命如草芥,却也如野草般顽强。只要没有战火,民生恢复的很快,特别是相对封闭的双溪镇,竟有了些安居乐业的模样了。
又是一年,吴小桐满了十六岁了。
冬小麦从最初的几亩,扩展到了五十多亩。红薯也从最初的五六块,繁衍增加到了五亩。茶树从最初的几棵,扩展到了五百多棵,已经种满了西山的一片向阳的山坡。茶树还小,但吴小桐已经预想到几年之后,这一片茶园的郁郁葱葱。
这一年,休整了差不多一年的齐军和宁军再次开战。
由裴旸统率的齐军竟然据守几个桐城、庐江、无为等几个小城,居然挡住了大宁十五万大军的攻伐。
甚至还压着宁军北退了数十里,收复了五个小县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