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西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二十章 大捷,明朝大丈夫,燕西风,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笔趣阁 最快更新明朝大丈夫 !

但是大明官员的奏折,那才真的是令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能让他们从三皇五帝说到唐宗宋祖,从圣人先贤,说到列祖列宗。

由于大明的官员大多饱读诗书,因此写的奏章往往引经据典,言辞优美。唯一的缺点就是废话太多,完全忽略了文言文言简意赅的实用目的。

据说朱元璋在任时曾出过一件事: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上过一篇奏折,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读了一半竟然用了一个半时辰(三个小时),最要命的是读了这么长时间,朱元璋愣是没明白茹太素上这个奏折要说什么事情。朱元璋命人数了一下字数,竟然已经有一万多字。朱元璋气极,命人把茹太素叫进宫,狠狠打了一顿。

可惜此事并未令众臣警戒,大臣们上奏折的时候该怎么写还怎么写,似乎不这么写就显不出他们的水平,显不出他们的才华,显不出他们博古通今。

对大明的官员的这种做法,李景实是深恶痛绝,以前平阳府也有官员有这样的习惯,李景对他们的惩罚是,让他们捧着自己写的东西站在正堂之中当着所有官员的面大声读十遍,期间不准喝水。

这一来,谁写的东西又臭又长,谁吃的苦头就大。吃过苦头之后,官员们自然长记性,以后说事儿便开始趋于简单直接。

李景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全改掉平阳府的官员这些毛病,现在面对那些未接受过教训地朝廷的官员,李景就算用脚趾头去想,也知道他们写的是些什么玩意儿。

李景现在的事情这么多,哪有时间看这些官员的废话?自然是连看都不看的。

洪承畴等人一边上疏劝朱由检不要御驾亲征,一边率军急速往京城进发,仅用数日便赶至京城。

洪承畴等人尚未到京,陈大壮和曹文诏已先后率部到了京城。这两人率部进京之后,李景在京的部队已达一万三千余人。

有了足够的部队,李景当即命令二人开始准备,这场阅兵,便是事先计划好的。

通过这场阅兵,李景果然以赫赫军威镇住那几位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从而掌握了这几支部队的指挥权。

李景相信,只要曹文诏率部在正面战场上连续击败清军,到时便可完全掌握这几支部队。

另外,李景经过慎重考虑,终于决定任命李定国担任曹文诏的副手。

这次跟清军决战,曹文诏担任前敌总指挥,但是由于济世军是两路出击,因此必须要给曹文诏安排一名副手。

有能力胜任副手之职的一共有两个人,一个是李定国,一个便是柱子。

从能力来说,李定国和柱子两人是不相上下,不过李定国这些年跟随曹文诏出征作战,更擅长进攻,而柱子常年驻守于一隅,比较偏重于防守。

考虑到两个人作战的特点,李景决定留下柱子镇守京城,而留给柱子的只有三千济世军以及明军的京营卫戍部队。

只留三千人防御京城,倒不是李景托大瞧不起清军,而是经过慎重考虑过的。

因为朱由检御驾亲征这个消息一旦传出,清军得知之后,正常的反应必然是全力围攻皇上亲征的部队。

如此一来,京城防御的压力便会大大减轻,即便清军想趁机袭取京城,根据李景的作战规划,京城防御的压力也只会在北面,主要在德胜门和安定门这两处,顶多再加上西直门和东直门。

以三千人防守四门,以济世军的武器装备,只要不出城主动邀战,那自是绰绰有余。

至于别处几座城门,便交给京营部队防御,对于京营部队的作战能力是否太差李景也并不担心,因为这些人基本上出不上什么力气。

李景先期要对付的便是京畿南面的几路清军,找清军都嫌费劲,清军要是主动来攻南面的城门,那可正中李景的下怀,李景随时可以下令曹文诏回师先灭了攻城的清军。

要知道清军虽然是骑兵跑得快,可曹文诏的部队骑得也不是毛驴子,清军前脚跑来攻城,曹文诏后脚就可以追上来围歼。

李景什么都算计好了,可惜还是忽略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旗号。

因为曹文诏非但打着曹字旗,还打着济世军的旗号。

对曹文诏和济世军这两个名字,女真人可谓是记忆犹新。

一些在大同会战中侥幸生还的女真士兵,至今想起当年的场面还心惊胆战。

而这次统兵入侵大明的清军将领,武英郡王阿济格,恰恰参与了上次的大同会战。

此次进关,阿济格所部一路顺风顺水,连克昌平顺义等十余个州县,大小五十六战,每战皆捷。俘获人畜十余万,劫掠钱财无数。

阿济格正准备再抢几把就带兵返回关内,不想崇祯皇帝竟然御驾亲征,初闻这个消息,阿济格大喜,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要是能把大明的皇帝逮住,那这次的功劳可就大得无以复加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游戏竞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

鸿蒙天帝

微微鸿气

白首太玄经

小盗非道1

渡劫天功

五马千

地主凶猛

妖媚动人

不朽巫师

观海公子

穿越聊斋之后

剑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