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King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百零二章 中华安,大亨万岁,白头King,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电影从朱老先生由儿子晓生从北京接来美国定居开始,大部分时间都在描绘文化间的一条鸿沟,以及由这条鸿沟派生出的代沟。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在生活、教育方式中以至于方方面面的差异。问题是,文化间没有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和融合,而是采取粗暴的方式,要么一方占领一方,要么一方避开,尤其是在这个以西方文化为强势的语境中。片中美国媳妇对公公的反感,晓生决定送老先生出去住就是如此,而玛莎对老先生的反感却是因为不愿了解对方以及对对方的误解而产生。片中的晓生则扮演了一个妥协的角色,尽管他愧疚,尽管他念念不忘要恪守孝道。

片尾朱老先生带的太极拳班中出现了美国学生,表达了一种文化间相互学习相融合的希望,但不可忽略的是,这种融合是朱老先生在餐厅里打伤警察成为新闻人物后才产生的,而老先生与陈太太的落寞,给人的感觉惟有......意难平。

片中朱老先生写给陈太太的字,王维的《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联想到梁家辉的《刮痧》。不过刮痧讲的是文化间欠缺沟通产生的误解,而《推手》说的是文化冲突与隔阂。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喜宴》、《饮食男女》和《推手》,三部电影都饱含着中国传统的亲情和温情。又洋溢着家庭离散的伤感,尽管结局都以宽容来和解了所有的矛盾冲突,但影片所表现的亲情、社会、文化之间的隔阂与冲撞,还是给人的情感与生活留下了难以修复的暗伤。《推手》所表现的冲突和伤害是最直接也最明显的。

首先是家庭中的冲撞。北京到来的父亲、留学的儿子和美国媳妇。中国与美国,两种文化在一个家庭不可避免地产生磨擦。开放式的美国家庭、独立的两代关系、民主空间的自由与中国传统的责任感、感性的家庭关系以及情感深处的亲情融合,之间的不和协是这种组合式的家庭关系的病根。西式自由而理性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的象数思维更显得格格不入。一个美国的小说家。一个代表了中国意境最高层次的太极推手,在父亲与媳妇的彼此冷漠中,两种文化从一开始的疏离渐渐开始相互排斥。

其次是社会中的碰撞。父亲以一种卑微的姿态走进中国城的美食馆打工。这个身怀绝学的老人在对亲情失望的情况下离家出走,情愿低声下气地祈求别人给一份工作。打工途中,遭遇了老板的奚落、嘲笑、打击,美国快捷和商业性极浓的社会环境是否真的能容得下这个外表柔弱的老人?中国社会的互重道德在这里变成了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纯雇佣关系。这个打击比家庭的不和协更直接残酷,这是社会性的也是生存性的文化差异。

影片中,社会角色也被导演布局在人与人之间。老朱来自北京。王太太来自台湾,相似背景下的两人都在美国社会环境中格格不入,但王太太跟老朱仍是有冲突的。他们相遇的开始。王太太便以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审视老朱,而老朱也为此大显伸手了一翻,并撞翻了王太的桌子,这是他对自尊的一种维护,当然也是为了引起老太的关注。这是两岸文化的冲撞,但这种冲撞很快便在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感中得到了和解。不知道是李安有意还是无意,王太一直是居高临下的姿态,而老朱则有些自卑的心理,两岸社会的人物状态便以这种形式呈现。到影片的结尾,王太在美国文化与家庭矛盾的打击下。终于放下姿态,两人达到了最后的和解。相同背景的两岸文化也终于在外来文化的打击下回归到一起,这种回归多少让人感觉有些伤感。

第一次看到李安的电影里有这么浓烈的政治元素。中国社会到底在台湾和西方世界里是怎样的印象?儿子对媳妇说:中国的老革命家现在都成了房地产商人,对于妻子曾狂迷**的朋友置之不理。父亲泪眼汪汪地回忆起当年文革的时候,被迫害的母亲。老朱对王太太说,他们一家几代都是书香门弟。可惜他那代却只能习武,而中国的社会环境终究毁了一代人。饭店老板厌恶地说,共产养了你们这群懒人。而老朱的愤怒也由此暴发,他用自已所学的中国功夫悍卫了自己的自尊。这些功夫曾经在动乱年代的中国保卫了自己,现在又悍卫了一种中国文化的尊严。而两岸关系的代表老朱和王太,在提到回乡看望的时候,王太所表现的淡漠也流露出一种台湾民众化的倾向。

无论是导演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流露,在文化社会冲突的复杂矛盾中,人只能用一种宽容来达到和解,如此,也消解了政治、文化、社会的背景,以温情的面目回归到人性的真诚。“父亲三部曲”都是用离散与宽容来结束矛盾与冲突的,有感动,也有无限伤感。李安的早期作品。半路看起,是异国千里,奔赴到儿子身边的苍老父亲,在餐桌上与儿媳一起,争抢儿子的注意力,顺带在谈话中用两国迥异的语言,教育对方。

最同情的。是左转中文,右转英文,疲于应付的男子。面对截然不同的文化,想照顾周全又分身乏术的无奈模样。总觉得他作为两人唯一可沟通的纽带。随时会崩溃。

情节转入中国老人与外国儿媳的矛盾加剧,电影的造势使两人对立的气氛更为明显。迫切需要安静的儿媳,咿呀哼唱京剧的老人,眉头日渐紧锁的小孙子,在在欲使看客紧张,却九曲回环出情节安排的“硬伤”。

李安的电影选题一向很好。后期从卧虎藏龙的简短介绍,就可以看到感情干净清爽。情节磊落快意。大义大悟,光明坦荡。

早期的家庭主题,经常会围绕文化的冲撞来展开。中西的碰撞、年龄的代沟。除了电影本身的创意与惊喜,主题的大众融合性,也是重要之处。频频获奖,不能说不与此有关。

但推手中的破绽仍是有。百善孝为先的儿子,视父亲为……并为父亲的失踪与妻子大动肝火。在父亲终于被警察送回。又累又饿的时候,反倒是愧疚的儿媳,从满目创痍的厨房送上一碗汤。在两个人收拾好厨房。初初和好之后的清晨,却出人意料的做出了……的惊人决定。

从生命的一部分,到……不得不去想,这是个冷漠无情的转变。为什么,就做出这个决定了?因为父亲无意走失了。因为父亲和妻子不和。没有强有力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结果,使得情节的发展变成一种推动。无视作品本身,而做出的硬性发展。

未达到沟通桥梁作用的儿子,面对两个一样善良而只是不够理解对方文化的人来说,不加解释的任其发展。是造成两人误会扩大的原因之一。也许在争吵的时候,或者在不争吵的时候,将两个人的活动空间分开,或者作息时间分开,都会好上很多吧。那两个人,有着共同深爱的人。并不是完全不能沟通和理解的。后来儿媳的愧疚,与对中国文化的体味,询问老人是否会回来居住,就是可以接近的例证。

也许人在面对争吵和家庭是非的时候,都会失去平时的主张和水准,但是既然是电影,既然是在制造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更为合理的安全发展,并不是太过分的要求吧。

除却情节的稍微生硬及人为化,电影的结构及镜头都运用的很巧妙。陈太太出场后在烹饪班教授,老爷子的目光逐个打量。经过数个人的面容及动作,镜头向左直直拉开,经过老人在意的人,又继续向左走。一排下来,未有任何剪切,将老人的观察目光及在意足足展现。

个人喜好上看来,我还是喜欢李安的。那张笑容后面的隐忍,那个足够中国情义的灵魂。饮食男女的盛宴,一道一道精心准备的菜肴,初初看了垂涎三尺,每次重复便觉得索然寡味,理解了为什么朱师傅突然丧失味觉,也理解他在推手里说他身子硬朗什么都不怕,只是怕寂寞,他长叹一声的“炼神还虚”难啊。

还有喜宴里的累,满座的宾客,一桌一桌的轮番敬酒,李安客串的一句不冷不热的“这是三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一堆人抬着麻将台闯进新房,玩些无聊的游戏叫蒙着眼睛的新郎吃新娘身上敏感部位摆放着的红樱桃,以及最后小罗提议玩新郎新娘在床上脱光衣服的游戏时,赵文瑄狠狠的吐了两个字“真贱!”

李安虽然经常在戏里show中国文化,太极拳,厨艺,毛笔字,但他也会对一些习俗烦厌吧。

2.父亲

我不知道李安是否已经已为人父,或是他受他爸的影响太深,否则他怎能在他的家庭三部曲把父子、父女的关系刻画的如此微妙?

父亲老了,他坐着坐着就睡着了,他也想找个伴了,他知道自己身体不好也需要血压器了,他知道儿女长大了有自己的世界他们过得幸福就好了。

戏里的父亲很伟大,很温馨,郎雄的笑容很憨厚,他低头说“是的是的”的老实巴交的样子谁也学不来。

这就是父亲啊!每天早上叫女儿们起床周日一直在忙着准备家庭聚餐、看着女儿们一个一个搬走的父亲;知道了儿子是同性恋但是想抱孙子且又知道家人用心良苦的父亲,在机场验票处的姿势在说“我投降”了;经历过红色文化革命浪潮,因为练内功护着儿子却顾不了老婆,对亡妻的后悔让他把那张泛白的已褪色的照片压在枕头底下,他不怕共苦,唯感到不能与儿子共甘的心酸,最后他妥协了,在中国城的一个活动中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角,跟陈太太站着享受摩天大楼尚未遮盖的一束阳光。

父亲,不需多语,看郎雄演绎的便知道。

内敛,爱,隐忍。

3.小细节

电影里许多隐藏的内容,如你记性好,到片尾时会恍然大悟,否则只是当做一句平常的话而已。

饮食男女片头,老朱趁着做菜的空闲接了个电话,说鲤鱼的烧法,是给锦荣的;后来他对珊珊的好为其做午饭,一切尽在不言中。

嗯,还有就是在喜宴里他们在中餐馆那个以前家里的司机现在成了餐厅的老板的旧识给他们点了“烧左公鸡”及饮食男女里面出现的“蟹粉小笼包”在推手里均有出现。

4.空间

儿女长大了,需要自己的生活空间,不再是以前的几代同堂共处一室了。怨不得世情薄人情恶,怨不得“养子好听,养女好命,好听好命终要离去”。

这是心理与生理的需求。

所以,就有了父亲孤寂的背影与离开。

5.征服

推手,喜宴,有关中西文化冲突的两出戏。

中国男性总是扮演着男方的角色,开始是男方的孝与隐瞒,

最终以妥协结尾。

男人对女人的妥协,对西方文化的妥协。

待我重温这三部片子再增加些词条,今天就此搁笔~~

与很多人一样,喜欢那个编剧时代的李安,以前的他,长相老实眼里有狡黠的笑。

也敬佩郎雄先生。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是在片子里姓“朱”。一个太极拳大师,一个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老头子,到美国和自己的儿子以及美国媳妇住在一起。这就已经够受得了吧。

再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头?穿百衲底的布鞋,棉麻的唐装,没事在客厅里打太极拳,有的时候会坐在蒲团上面打坐,喝茶,用筷子吃自己做的中国饭,闲暇的时候写得一手很好的毛笔字,笔墨纸砚样样俱全。R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诡秘:我的马甲遍布时间线

若听风声

民间禁忌笔记

青椒肉虾

千古江山

淡墨青山

传说者

无心竹

绝世天通纪元

忘却的战王V

女神的最强保镖

松海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