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云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六十七章 淮军初现(二),新列强时代,排云掌,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快更新新列强时代最新章节!
当曾国藩将东援上海的任务下达给陈士杰时,陈士杰立即在家乡招募到上万人的子弟兵并积极训练,但就是不发兵。朝廷在列强公使的几次下懿旨,可这位陈大将军依旧岿然不动。
最后曾国藩实在忍不住了,就派人将这位陈大将军叫到安庆来,问他到底咋回事,尼玛的这不是把他架在火上烤么?
陈士杰低着头,跪在地上,半天不吭声。曾国藩急了,叫陈士杰说明原因。陈士杰一抬头,早已老泪纵横。他说:“援沪之兵早已训就,只是微职上有90岁的老母,万一微职战场上丢了性命,老母是万万承受不了这种打击的,因此……”
曾国藩闻言,已知道陈士杰心中的“小九九”。到底是为了孝敬母亲,还是贪生怕死,曾国藩已没有时间来调查核实,要是朝廷催逼的圣旨再到,恐怕已不是催兵上路的问题,而是催他“曾剃头”上西天的大事了。
真不是开玩笑,别看曾国藩之前做到过兵部侍郎的高位,在朝堂上支持者也不在少数,可在咸丰帝心中的印象却是极差,有机会就不忘敲打敲打一顿,老曾对此也是心知肚明轻易不敢行差踏错。
两次京畿危机的时候,吴可都率部不远千里星夜驰援,与洋人大打出手解京畿之危,甚至不惜在上海跟洋人撕破脸皮搞军事对峙,差一点便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当时的上海形势紧张至极为的还不是缓解京畿危局?
可两次湘军都在干什么,除了与太平军大战还是在跟太平军激斗,好象打败太平军比救援京畿还重要似的。
不得不说,单单就这个态度问题,曾国藩便相距吴可甚远,同为大清有名的强军统帅,在皇帝和朝廷大佬们心中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就算再不喜欢吴可的朝臣,也不得不领他的救援之情,对于吴可的一些出格行为虽然少不得腹诽评击,但也不会真的往死里彻底得罪。谁知道京畿还会不会再出现危机,到时候还不得指望吴可这个热心肠的家伙赶来支援?
这也就是咸丰帝不怎么待见吴可,可该有的礼遇一点都不少的主要原因,吴大总督为大清真是劳苦功高。
曾国藩就没这好待遇了,两次京畿危机时朝廷肯定也向他求过援,可最后结果又如何?
别看朝堂上不少声音说湘军主要任务是清剿长毛,一时抽不开身也是真的,可要说担惊受怕了好一阵子的朝中大佬心中没有半分恼怒,只怕傻子都不会相信。
曾国藩明显也知道这个情况,之所以一门心思想要打下金陵,目的不过为了增加立足朝堂的资本和砝码而已,除非他以后不想在朝堂上混了,否则他想不拼命都不成。
手下小弟表现如此不给力,曾国藩大感脸上无光,不过他的选择可不仅仅只有以上两人。
见朝廷催逼得紧,他赶紧命令距离上海很近、正驻扎在镇江的清军总兵冯子材火速援沪。可军令发下去后如石沉大海,也一直得不到冯子材的回音。究其原因无法知道。曾国藩差不多真的要失望了。这时李鸿章出现在他面前。
没办法之下曾国藩试探着要李鸿章东援上海,孰料李鸿章还真的乐意去。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李鸿章自从在老家安徽打了几次胜仗后,虽然升到了四品官,但进入曾国藩幕府后,这一官秩便成了虚衔,根本没有行使这个四品官独立带兵打仗的机会。
而且曾国藩的湘军大营中人才济济(主要是本土派系势力太强),他很难等到独当一面的机遇。李鸿章知道,要想往上爬,爬到朝廷的最高层,没有恩师的举荐那是万万不成的。
但说实在的,李鸿章认为曾国藩的办事风格一向犹疑有余而果断不足,每遇重大事件需要作出决定时,他总是向李鸿章请教。在曾国藩手下,他一直是个被使用的角色,而不是被重用的人才。
李鸿章一直盼望着能有自己作主、建功立业的机会,就像那位出身低下如今却让他感觉高不可攀的两广总督吴可那般。
没错,现在吴可可是很多官场中人的偶像和追赶目标,李鸿章也不能例外。实在是吴可的出身太低,依靠自身和一干兄弟拼搏短短不足十年,已经高位两广总督之位,还是堂堂的一等侯!
这样的成绩,让众多出身大户甚至豪门的官场中人情何以堪?
所以,出身庐州名门的李鸿章,迫不及待的想要出人头地,尽快进入朝廷高级官员行列。
当恩师曾国藩要将东援上海的大任交给他时,他觉得英雄正逢其时。李鸿章心痒难耐,他激动不已,因为,他马上就能率领湘军浩荡东去了!
可恩师又发话了:“少荃,你这一去,我虽然可以高枕无忧,但自此之后,我失去了一个得力的助手啊!”
李鸿章谦虚地说:“曾师营中人才济济,胜于我者,多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