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经残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一五章.龙虎桩,民国宗师,丹经残文,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笔趣阁 最快更新民国宗师 !
形意拳的三体式,号称是一切桩法拳术的根本,在于桩法的升降之力。
而这一点,在杨猛跟李存义学习剩下的十二大形之后,感受得尤其明显。
十二大形,杨猛早在东北便随常海练过,不过那时练得是心意六合的打法与拳意,到了北派形意拳中,无论是练法还是打法,又都有了新的变化。
这个变化自然就出在三体式上,确切地说,在于三体式中暗含得升降之力。
虽然杨猛距离出神和抱丹都还有些距离,但他在武道上的造诣与目光,已经具备了真正开宗立派的资格,也就是说,完全脱离了那种死练呆练的范畴,虽说李存义一下将十二大形中练法与打法上的关窍都说给他听,可对于他现在的境界来说,便不会再如初学时那般,因为一两个关窍,而影响整个拳架的理解和变化。
这就是,一法通则万法明。
就好比三体式中的升降之力,杨猛之前也曾有过很深刻的体会,但在练了几天十二大形之后,便明显感觉到更适合龙形与虎形的桩法乃至发劲。
功夫早就已经上了身,而那些真正上乘的打法与关窍,其实便是一两句话便能点透的东西。
如果弟子没有基础,将所有关窍一股脑地告诉弟子就是揠苗助长,如果弟子已经将功夫练上了身,那这么做又有不同,在武门中,叫做安手安眼。
功夫还是徒弟们每天都要苦练的那些功夫,但经过了师傅亲口指点的关窍后,练得那一路功夫才算是有了实战的手眼,进而便不再是简单的练家子,而是真正的打家。
当然,像杨猛如今的层次和境界,可谓已到了手眼通天的地步,形意十二大形中的关窍,自然是一练便可水到渠成。
而因为对三体式不同的感悟,杨猛又对龙形和虎形最为上心。
龙形练心、搜骨、洗髓,骨中养血壮气,练龙形者,又为云,云从龙,所以起手式多从承浆之穴起,深心格致,身体活泼之理自然明了。
虎形贯脉、易筋、壮膜,筋膜生肌长劲,习虎形者,又为风,风从虎,在拳中而为虎扑,臀尾起落不见形,以一记虎桩打通督脉,进而力通百脉,格虎形之至理,以通诸窍门。
杨猛之所以要将龙虎双形一同习练,是因为龙形的起手承浆之穴,即唇下陷坑处,又名任脉,与虎形之气发自督脉,而任督二脉正是轮回相接的两路练气之源头,二形一前一后,一升一降,就是三体式。
一个最为简单的三体式,演化成龙虎双形,却丝毫不会让杨猛觉得错乱,因为这龙虎双形,都是由三体式的升降之力中发劲,只要明白了这双形的神意与动势,便能通过这最为简单的桩法,融合龙虎双形上乘搜骨易筋的练法,明了双形拳路发力的源头,乃至神意运行的道理。
如此一来,自然便会无往不利。
实际上,三体式也可拆解,其中手上上承的升力之态,便叫降龙桩,立意正是要通过这手臂上的上乘发劲,将天上飞腾神游的天龙拽在手上,让它无从而去。
再说白点,就如同后世成年人领孩子放风筝时的动作要领,手臂要一动一动地起伏向上,并通过吞气的作用,使得丹田的气血与劲力一挣一挣地向上运行,因为龙本无形,所以这一手也是无形之手,重在降龙神意与龙吟无形之法。
至于伏虎,就是三体式中向下的手势与桩法。
因为老虎善跃,想要降伏住老虎,便要手掌向下发劲,以按捺的姿态,防止老虎继续跳出掌控,以吐气的发劲手段,将丹田中的气血与劲力向下盘一股一股地鼓荡,假想着手下那猛虎仍在不住挣扎跳动,从而使得整个下盘乃至脊椎,在一动一动的变化中,呈现出浑圆一体的味道。
这一升一降,一挣一按,看似简单,却已经融入在十二大形的众多打法之中,如老猿望月或猛虎跳涧等,只要配合不同大形在双脚上的步法或发劲关窍,自然便会呈现出不同的打法。
重点是四肢同时分化的动势,乃至神意的沉淀或上浮,这也是真正的降龙伏虎桩法,又称龙虎桩,再后来,甚至有人只凭这一个降龙伏虎桩法,演化出了一套实战型的拳术——龙虎拳。
龙虎桩是活桩,只要手脚中的劲力瞬间反转,使得神意中的龙虎颠倒,便是形意五行第一拳,劈拳,而若是龙虎不动,那么便是形意横拳。
从形意八卦到太极三皇炮锤,杨猛的武艺也如渐渐接近圆满的化劲之术,呈现出融会贯通的迹象,等到李存义再将十二大形的关窍一一点通之后,他对拳术乃至对身体骨骼筋络的练法,不觉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