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的失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百二十九章 京城的消息,大明政客,风中的失落,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从济尔哈朗抵达京城的那一刻开始,辽东、复州、宣州、登州、大同、宁夏等地,都接到了皇上的圣旨,驻守的官吏和军队,需要保持稳定,不得随意挑动争斗。
苏天成最先接到圣旨,随同圣旨一道来的,还有朱审烜的来信。
皇太极派出谈判的使团,这在苏天成的预料之中,而且他还可以判断,后金的使团,在京城逗留的时间不短,至少在半年以上,大明朝廷与后金鞑子的谈判,不是短时间可以结束的,恐怕会持续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期间双方会提出来诸多的条件,也会出现诸多的讨价还价,毕竟后金鞑子的实力还在,并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皇太极派出济尔哈朗作为谈判的代表,一样出乎了苏天成的预料。
在诸多的满人权贵之中,苏天成对济尔哈朗的印象是不错的,不管怎么说,济尔哈朗有着一定的心智,为人处事低调,但在关键的事情上面,绝不会含糊,虽说历史上的多尔衮等人,比济尔哈朗名气要大很多,也要嚣张很多,但从身后事来看,济尔哈朗是非常成功的,这也表明了,济尔哈朗无疑是有着巨大智慧的,而且济尔哈朗是真正的忠臣,一辈子都是忠于大清国的。
济尔哈朗来到了京城,这令苏天成更加坚定了自身的判断,皇太极采取的就是缓兵之计,依靠着谈判来赢得时间,对大清国的诸多事宜做出来安排和调整,最终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从来信的语气之中,苏天成发现了,朱审烜的认识是很乐观的,这令苏天成感觉到了警惕,这至少说明了,皇上和朝廷之中的不少文武大臣,没有能够看破皇太极的阴谋诡计,一厢情愿的任务,皇太极是真正想着臣服大明朝廷的,或者说有人不是很相信,但也不愿意产生怀疑,宁愿认为,后金鞑子是畏惧大明王朝的强大,迫不得已臣服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多年以来,这句话的意思被人误解了,总是认为不开战就能够让对方屈服,就是最辉煌的胜利了,几百年之后,学术界对这句话的认识,还是存在争议的,苏天成认为,孙子说出来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指在战斗的过程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破坏对手的军事能力,让对手无法抵抗,这才是最为高明的谋略。
苏天成一直认为,降服后金鞑子的唯一办法,是彻底的打败后金鞑子,乃至于剿灭后金鞑子的有生力量,甚至是从**上消灭后金鞑子的精英,诸如皇太极、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豪格、阿济格等等人选,都是不能够留在世界上的,要彻底的消灭了他们,后金才有可能降服,大明王朝也才能够真正的设立建州卫,对辽东进行有效的管辖。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剿灭蒙古部落的反对力量,譬如说科尔沁部落,这些蒙古部落,与后金鞑子成为了一体,是坚决支持和拥护皇太极的。
可惜苏天成的这种认识,在朝廷之中,并非是那么盛行的,就连朱审烜的认识,都存在一些偏颇,出现这样的认识,也是有着深层原因的。
大明历来都存在主战与主和之间的争论,以前因为皇上的强势,主战的因素占据了上风,可随着国力的衰败,主和派渐渐的开始出头了,征战厮杀给国家建设造成的巨大破坏,以及财力上面的消耗,令不少的主战派,也难以理直气壮了,特别是天启年间和崇祯年间,主和派的思潮是占据了上风的,尽管说不是**裸的求和,但在征伐的过程中,还是变相的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思潮,譬如说内阁首辅杨嗣昌的父亲杨鹤,担任三边总督的时候,对于蜂拥而起的流寇,就是多采用招抚的手段。
主和派不承认自身的认识就是求和,但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思想,你不能够完全说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过刚易折,一味的采取强硬的手段,那是需要强大的国力来支撑的,偏偏大明朝廷暂时没有这样的能力了。
朱由检不是一个好战之人,他的认识之中,就存在主和的思潮,皇上都是这样的认识,就更不用说下面的文武大臣了。
主和的好处是很明显的,歌舞升平的局面不会被打破,黎民百姓能够暂时沉浸在平静的生活之中,该享乐的享乐,该赚钱的赚钱,谁也不用去考虑那么多的国家大事,也不用担心有什么威胁,其乐融融,皆大欢喜。
这是苏天成最为担心的,一旦大明朝廷缺乏了外部的压力,处于了长期的和平之中,他这种权势显赫的大臣,就成为了众矢之的,甚至皇上也要担心的,权力并非苏天成一定要获取的,若是彻底降服了后金鞑子,令大明王朝的外部完全的稳定下来,苏天成可以找到地方去避祸,交出来权力,但如今的情况下,肯定是不行的,后金鞑子没有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力量还很是强大,这个时候,大明朝廷内部要是安于现状,相互倾轧,那恐怕是真正的走向了覆灭之路了。T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