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西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十七章 高产量食物,挽明,燕西风,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张凤梧苦笑着摇了摇头。
杨鹤叹了口气,什么叫五谷不分,自己和张凤梧现在这样估计就是了。
沉吟了一下,杨鹤道:“大叔,不知这些作物的产量是多少?”
董老汉笑道:“一亩地能产一石多些,不到两石。”
(注:石、斗、升,是容积单位,不是重量单位,根据农作物的不同,一石粮食的重量是不一样的,如果根据实物称重的话,明朝的一石大约在一百五十斤左右。
不过这个数据不一定准确,因为所查的资料给出的数据相差太多,从一百二十斤到一百八十斤不等。
这里选取的数据是根据后世粮食产量跟历朝历代对比时得出的,有资料说明朝的粮食产量是历朝当中最高的,亩产达三百多斤,建国初期的粮食亩产量还没有明朝高,直到55年以后,才逐渐赶上明朝的产量。而明朝时期,一亩地产粮大约是两石左右,因此这里给出一石粮食大约一百五十斤。若有谬误,还请谅解。)
“大叔,我听说有一种番薯产量挺高,一亩地能出四五石。”张凤梧接口道。
“四五石?什么作物?”董老汉惊讶道。
“番薯,我在南边见到过。”张凤梧笑道。
董老汉闻言连连摇头:“南方的作物拿到北方来种,可不一定有南方的产量,一旦水土不服,那我们这一年就荒废了,杨千总,种庄稼可不是开玩笑的事。”
杨鹤点点头,沉吟了一下道:“董大叔,要不这样,咱们先试种一下,看看番薯在北方适不适应,如果能适应,并且产量高,来年咱们就多种一些。”
“杨千总,你的意思是让老汉试种?”董老汉迟疑道。
杨鹤笑了笑:“大叔,如果侄儿会种庄稼,自己就弄块田去种了,可是侄儿根本不会种庄稼,让别人种,侄儿还不放心,只有交给您老,侄儿才能放心的下。”
董老汉闻言一拍大腿:“行,既然杨千总信得着老汉,那老汉我就豁出去了,不就是一年的收成么!”
杨鹤笑道:“大叔,您不用担心没有收成,如果真的没有收成,侄儿也不能让您一家挨饿。您有多少亩地,侄儿就给您补多少粮食。”
董老汉笑道:“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大胆的种。”
杨鹤笑着点点头。
趁杨鹤说话停顿之时,魏山劲和王卫国一个拿着碗,一个拎着水壶走进屋来:“杨千总,喝口水吧。”
杨鹤笑着接过碗,然后接过水壶倒了一碗水递给董老汉:“大叔您喝水。”
“你先来。”董老汉忙道。
杨鹤摆摆手,又倒了一碗递给张凤梧,最后才给自己倒了一碗。
把水壶交给魏山劲,杨鹤端着碗慢慢饮了一口。
想了想,杨鹤转头看向魏山劲和王卫国道:“你俩家里没事儿了么?”
“嗯,暂时没什么事儿了。”魏山劲忙道。
杨鹤点点头:“我答应过你们,等你们忙完家里的活儿,就让你们跟着我,现在衙门那里正在募兵,你们去报个名吧。”
“你不是都答应让我俩跟着你了么,怎么还要去报名啊?”魏山劲挠挠头道。
杨鹤笑道:“我答应你们跟着我,只是同意你们当兵,想在我身边做事,我得看你俩学习和训练的成绩。”
“啥?还要学习?学习啥?”魏山劲惊讶道。
“读书识字。”杨鹤笑道。
“当兵还用读书识字?”魏山劲疑惑道。
杨鹤笑道:“你要是想一辈子当个小兵,不去读书识字也行,不过你要想有出息,就必须读书识字。”
“那俺读书识字了以后,也能当你这么大的官儿么?”魏山劲忙道。
杨鹤闻言大笑:“我这算什么官儿,你要是能好好读书,以后做的官儿比我还大。”
魏山劲闻言大喜:“行,那俺一定好好读书,以后做大官儿。”
杨鹤笑着点点头。
端起水碗一饮而尽,杨鹤起身道:“大叔,我就先回去了,等买来番薯种子,我再过来。”
“在这里吃了饭再走吧。”董老汉忙道。
杨鹤笑着摇摇头:“衙门那里还一堆事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